序 言
虽然参考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论著,本论文集收录了中国学者在语言语用学领域的一些真正独具一格的原创性成果。从最广义上讲语言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因为只能阅读一些先前在英语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我只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论,但是我肯定其他的文章一样具有启发性。
首先我得说,隐喻研究局限于一些本身相对孤立的例子,通常的做法认为例子中的比较促成了情景的概念化,
隐喻研究对多数类型的话语研究都很重要---因为隐喻的使用通常是语言应用的重要方面---
首先,他研究了会话中(尤其是互动中)的打断现象。紧紧围绕话语中可观察的现象,他指出互动参与者的语境定位,揭示了权力不平衡现象在中国和美国司法协商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很多学者做过类似的研究,其中包括Heritage & Clayman (2010) 和 D’hondt (2010),他们从不同的观点指出法庭上权利的不对称,
第二,通过实例从结构和内容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刑事法庭审判的结尾活动类型--- “宣判”。那些观察到的(也是重要的)差异很有说服力,这些差异与两国传统和她们在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植入的历史发展有关。
这类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便帮助我们摆脱那些关于普遍性的天真的设想,这些假设诱使我们认为自己受社会和文化局限的语言使用经历(无论是否是机构性的)极大地代表了一种想象中相同的普遍经验。
耶夫·维索尔伦
安特卫普大学
国际语用学会
参考文献:
Carter, Elisabeth (2014) “Forensic linguistics”. In J.-O. Östman & J. Verschueren, Handbook of Pragmatics (18th annual installmen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Also available online: www.benjamins.com/online)
D’hondt, Sigurd (2010) “The cultural defense as courtroom drama: the enactment of identity,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in criminal trial discourse”. Law and Social Inquiry 35:1. 67-98.
Heritage, John & Steven Clayman (2010) Talk in Action: Interaction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Wiley-Blackwell.